日前,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報道了成都中央儲備糧四川新津直屬庫全球首座架空“糧食氣膜倉”主體結構建成的新聞,隨后國資小新、頭條號刊發的“國之重器”系列宣傳中,該糧倉赫然在列,引起了各大媒體、全行業乃至全國的廣泛關注。
該項目為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集團)聯合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煤集團)共同研發,由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設計,中煤建安公司承建的重要項目,設計為4座群倉建筑,單倉直徑23m,高度36.1m,單倉儲量7500噸。從理念植入到設計研發再到施工建設,該項目實現了我國第四代儲糧倉型的完美“蝶變”。
擇劍:需求碰撞 不謀而合
時間調撥回2017年9月14日,“中央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雙創工作成就展”在北京召開。中煤集團“中煤雷奧”氣膜鋼筋混凝土結構球倉作為公司“一倉一橋”兩項參展產品之一,吸引了各界人士駐足參觀,也就此與中儲糧集團有了第一次美麗的“邂逅”。經過深入溝通交流,產品優勢與客戶需求相互碰撞、達成高度契合,一場跨領域的市場拓展和技術變革隨之展開。
“中煤雷奧”氣膜倉雖是工業、民建和文旅領域的成熟工藝,但能否滿足糧食存儲需求,相較傳統糧食儲倉又擁有哪些突出優勢,技術與實戰層面有哪些待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疑問,成為建設方和設計院討論研究的重點話題。
經雙方專業技術人員的多次接洽和現場調研,氣膜鋼筋混凝土結構儲倉穹頂結構力學性能好、防水防潮氣密性佳、保溫隔熱效果優、空間利用率高、施工機械化程度高、建造周期短、經濟性良好、占地面積小、綠色環保等諸多優勢成為共識。
鑄劍:技術攻關 壁壘漸破
為迅速轉化“現代糧倉”設想,2017年,中煤集團聯合中儲糧集團組建了糧食氣膜倉研發小組,開啟了氣膜鋼筋混凝土結構儲倉應用于糧食儲備的技術攻關之旅。
歷經4年時間,研發小組成員奔赴全國多家糧食儲備庫調研,與多位糧食倉儲專家進行了數十場技術交流及論證,與高校聯合開展若干次施工模擬和荷載實驗研究,最終形成了計算準確、簡潔實用、符合實際的理論模型,填補了國內糧食氣膜倉施工領域的空白。
研發小組對氣膜倉因需制宜集成創新,集中攻關研究,研發出了儲糧工藝與倉型融合新倉型,構建起了一套自有知識產權專利體系,優化了倉型結構,開展了膜材性能及修補維護措施研究、儲糧工藝與倉型融合研究及相關標準編制。
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實現了傳統糧食倉儲技術、氣膜鋼筋混凝土技術的融合,為糧食儲存運營及應用拓展了新的技術,增加了新的選項,為了綠色低溫儲糧打開了探索的大門。
2021年初,糧食氣膜鋼筋混凝土圓頂倉設施設備專項試點研究項目正式在中央儲備糧四川新津直屬庫落地。
成劍:負芒披葦 重器終成
鑒于糧食氣膜倉矢徑比與傳統儲煤氣膜倉不同,現有倉內施工機具不能滿足工效要求,為確保安全高效施工,中煤集團于2021年11月進行了氣膜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作業平臺科研立項。
研發隊伍聯合北大信息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學、方圓集團等多方力量,從前期調研、初步設計到實體模擬制備、專家論證,再到試驗測試、裝置細節優化、規程標準制定,耗時半年多,最終打造出集規范性、科學性、安全性于一身的新型操作平臺,既滿足了作業面360°全覆蓋作業要求,又可以實現不同工序需求下的使用功能切換。該自主研發項目現已申請6項專利,為項目的最終建成提供了可靠硬件支撐。
2022年6月7日18點45時,經過風機調試、展膜、環基固定等多道前期工藝流程,該項目首座圓頂倉4#倉歷時105分鐘成功拔地而起,直沖云霄,至此,中國糧食儲倉第四代倉型完美升級綻放,并憑借著潔白的“膚色”和獨特的“身姿”躋身為當地的新地標。
隨著該項目的建成,完成了氣膜倉儲結構形式、設計和施工的重大變革,對國家實現綠色低溫儲糧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也改變了氣膜糧食儲倉技術受制于國外的局面。
倉廩實,才能天下安。中煤集團、中儲糧集團將乘著黨的二十大的東風,繼續加強合作,攜手共進,為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保駕護航,推動“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為企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守正創新、砥礪奮發、勇毅前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相關文章